海洋所揭示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岩浆与构造演化历史 当前动态

2023-04-19 18:16:57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在岩浆和构造演化方面的重要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海洋科学期刊《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

洋底高原随着大洋板块运动至俯冲带时,可能对俯冲带边界形态、岛弧构造演化产生重要影响,并引起大规模变质和岩浆活动。张国良团队通过“发现”号无人缆控潜水器在马里亚纳岛弧最南端的弧前区获得了火山岩和变质岩样品。这些火山岩和变质岩是研究洋底高原特殊与俯冲带相互作用机制的理想对象,可能记录了卡洛琳洋底高原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的形变和演化历史。


(资料图片)

?

西太平洋海底地形和构造背景示意图(a);马里亚纳俯冲带最南端的弧前区M2站位的火山岩和变质岩样品采样位置图(b) 海洋研究所供图

?

火山岩样品(a-c)和变质岩样品(d-f)的海底采样、微区矿物组成、和背散射照片 海洋研究所供图

该研究表明,该区变质岩样品主要为绿片岩相变质岩,原岩为低硅玻安岩,具有高硅高镁、低钛,且轻稀土元素十分亏损的特征。玻安质绿岩的全岩K-Ar和磷灰石原位U-Pb测年显示变质年龄分别为24.50 ± 0.77百万年和23.9 ± 3.6 百万年,指示卡洛琳洋底高原的碰撞引起的区域变质时间。火山岩样品为拉斑玄武岩,具有Nb、Zr、Hf和Ti的负异常,轻稀土元素极其亏损、高V/Ti和低Yb/V等结果指示该火山岩具有类似弧前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火山岩斜长石40Ar/39Ar测年,这些火山岩年龄为18.76 ± 0.79百万年和16.89 ± 0.70百万年。火山岩明显产生于上述玻安岩变质事件之后,代表构造后期的岩浆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卡洛琳洋底高原与马里亚纳岛弧的相互作用至少起始于24百万年前,可能对塑造现代西南马里亚纳的超大海沟水深和岛弧构造形态起到重要作用。现代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狭窄的沟弧距可能与卡洛琳洋底高原的到来有重要关系,洋底高原导致了碰撞和缓慢俯冲,导致该区弧前出现大量变质岩,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岩浆的产率。类似18百万年前的弧前玄武岩的岛弧火山岩出现,可能与洋底高原引起的俯冲减速和板片断离有关。卡洛琳洋底高原的到来也重塑了菲律宾海板块和卡洛琳板块的边界形态,助力了菲律宾海板块的顺时针旋转,并引起了帕里西维拉海盆扩张方向的改变。

该研究厘定了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的形成年代和构造演化历史,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俯冲对西南马里亚纳俯冲带构造演化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洋底高原与俯冲带相互作用的板块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dsr.2023.104039